首页
下载应用
提交文章
关于我们
🔥 热搜 🔥
1
1
2
1'"
3
1'
4
@妖精视觉
5
抖音
6
@两性
7
@调研纪要
8
@佛山综合
9
@artag
10
kN
分类
社会
娱乐
国际
人权
科技
经济
其它
首页
下载应用
提交文章
关于我们
🔥
热搜
🔥
1
1
2
1'"
3
1'
4
@妖精视觉
5
抖音
6
@两性
7
@调研纪要
8
@佛山综合
9
@artag
10
kN
分类
社会
娱乐
国际
人权
科技
经济
其它
宾曰语云被法学教授投诉:严重侵权,“违法犯罪”!
京东Plus的隐藏特权,很多会员都没领取,白交了会员费...
二湘:朱令去世一周年,清华学子控诉清华在朱令案中的冷血和无耻
“上海王”柯庆施之死的真相
毕业论文辅导| 你又不是伞,硕士论文|毕业论文|博士论文|课题论文不行就被硬撑了,靠谱的辅导机构才是晴雨伞!
生成图片,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查看原文
其他
毕业40年回眸 | 张建军:两次高考两次录取,一个新兵的意外之喜
关注本号☞
新三届
2023-04-05
一个转身,光阴就成了故事
一次回眸,岁月便成了风景
作者简历
在知青茶场劳动
张建军,贵州遵义人,1958年出生。1975年贵州凤冈县花坪区茶花公社前进大队茶场知青。1978年3月被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录取,未报到。1978年3月入伍至空军驻藏部队。9月考入上海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本科。1982年7月毕业先后在空军驻贡嘎、拉萨、简阳、贵阳、曲靖、成都等地服役,1993年10月由成都军区空军机关调空军机关。空军大校。2008年7月转业至中央纪委机关,任副局级纪检监察专员。2018年9月退休。
原题
我1977、1978
高考两次录取的故事
作者:张建军
我于1977、1978年两次参加恢复高考制度后的高校招生入学统考,均被录取。这是一段难以忘怀的故事,既是个人的奇遇,也是那个年代才可能发生的意外之喜。
1978年3月初,我在贵州省凤冈县上山下乡三年后,从那里入伍。汽车—火车—汽车交替,经川黔、成渝、宝成、兰新、兰青铁路和青藏公路辗转万里,于3月底到达拉萨。
1978年5月于拉萨
大约过了10天,收到家里的回信,是一个大信封,里边除了父亲的信,还有一张来自贵阳师范学院(今贵州师范大学)的高考录取通知书。通知书按格式填写,大意是,“某某某同学,您已被我院中文系本科录取,请于3月某日至某日前往学校报到。”该通知书先发至我原来所在的公社,再由公社转到我父母家里,那时候我已在进藏的路上。
1977年10月初,我正在乡下劳动。同学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:国家决定马上恢复高考,自愿报名,按分录取,其他方面的条件放得很宽。
没过几天,父亲也来信说这件事,让我即刻动身回遵义复习。
恢复高考的消息如野火春风在坊间热议。很快,广播报纸就正式发布了。一石激起千层浪,点燃了无数人心中的梦想与希望。许多人跃跃欲试,那些工作多年、已经成家的老三届们也投入备考大军,报考人数之多前所未有。
资料显示,1977年全国报名参加高考人数为570万,录取人数为27万,各省平均录取率为4.8%,可见当时竞争之激烈。一些中学办起面向社会的文化补习班,我也赶潮流报名参加了母校遵义五中的补习。
我1971年9月由遵义东风小学升入遵义五中的初中部,1973年9月升入该校高中部,1975年毕业;初高中加一起,在五中只呆了4个学年。
那时正值文革后期,有限的文化课课时经常被学工、学农等非课堂教学活动挤占,中学知识学得不系统不扎实,即使功课名列前茅,也是有水分的。
时隔三年重回课堂,原来那种反应和感觉找不到了,曾经如数家珍的公式定理定律变得陌生,解题技巧丢得差不多了。繁重的体力劳动、清贫艰苦的知青生活把最为宝贵的读书时光消磨殆尽。
在补习班任课的都是一线顶尖老师,所讲的课与其说是“复习”,不如说是新进,难度明显比过去高,让人感到有些吃力。
好几位老师曾经教过我,基于老印象普遍对我比较看好,这让我感到有压力,如果考不上就太让他们失望了。参加两三次模拟考试,除了语文表现尚可,其余考得都不太理想,为此有些苦恼和焦虑。
有天我正在家里做模拟题,邻居伍大哥进屋,先是问起我复习的情况,接着拿起我的几篇习作看了起来。伍大哥早年考进北大,当时在某党政机关工作。伍大哥说:
“你的语文基础不错,可以考虑报考文科。反正还没报名,一切都来得及。”“考场上谁都紧张,不紧张是少数。不管它千分之几万分之几,落到你头上就是百分之百。所以不要想那么多,好好地准备就是。”
伍大哥的一席话让我茅塞顿开,精神为之一振,报考文科的事就这么决定了。父母理解支持,给予很多鼓励。
我放下思想包袱,以平和的心态投入复习。充分利用手中资料,该记的记,该背的背,该练习的反复练习。渐渐地,掌握的概念和知识点多了起来,复习开始找到感觉。虽然时间很紧张,但也抽空出去走走转转,与朋友同学交流心得体会,沟通相关信息。每天听广播读报纸,及时了解时事政治。
我于考试前两周回到花坪,报名,领取准考证。
知青点冷冷清清,伙伴们回城忙自己的去了,一个单身老农在看守,吃住成了问题。无奈之下,只好去跟一位十分要好的回乡青年打挤,同吃同住同复习,捱过了考试前的艰难时光。
考场设在凤冈一中。校园依山而筑,从校门拾级而上,视野逐渐开阔,教室错落有致。高大树木掩映,即使在冬季也郁郁葱葱,显得钟灵毓秀。
12月15日是开考第一天,校门外拉起警戒线。考生汇成长龙逶迤而入,那场面那景象,仿佛不是去考试,倒像去赶场,人流熙熙攘攘,煞是壮观。有人驻足围观,但不像后来若干年有那么多家长陪考。
第一门考的是政治,发挥正常。第二门考数学。打开卷子的瞬间,一下就懵了,有的题型不曾遇到过。那道函数收敛的论证题,简直就像看天书,无从下手。
我把会做的题做了,不会的瞎蒙了几道。交卷的时候有些沮丧。
第三门史地,有一道送分题,要求答出红军长征所经过主要地方,我马上想起每次走进遵义会议旧址看到的那张红军长征示意图,按照所记的地名写出来就行了。
最后一门是语文,作文命题为“大治之年气象新”。一看题目,觉得有话可说。思考片刻,即奋笔疾书,以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起始,概括全国军民经历文革动乱,劫后重生的喜悦——大治,而后以第一人称虚拟了一次进城办事的所见所闻,从人的精神面貌到街市山川景物,虚实结合,全方位展示“新气象”,结尾以感慨口气呼应主题。
走出考场复盘,对自己的发挥颇为自得,几次与人复述作文内容,几乎是原文背诵,听者直夸我写得好。
即便如此,仍觉得考得不理想。当时不公布分数,也没有公布录取分数线,考生自己凭记忆对“标准答案”,然后估分。考试到录取的间隔太长,自己究竟考得如何,上没上线,完全不知道。加之数学失利的心理阴影,造成对高考结果的预期明显低估。后来被通知参加“预选体检”,但并不知道这就是已经“上线”的标志——只有上“预选线”才有资格参加体检,预选线就是“录取线”!因此并没有把预选体检太当回事。
当征兵开始后,便毫不犹豫地报了名。首先是对高考的录取不抱希望。当时见识有限、认知肤浅,不懂得大学正规教育对于人生有何特殊的意义,缺少“再坚持一下”的决心和耐心。第二是对农村生活已十分厌倦。农村穷,农民苦,农活累,知青的日子难以为继,仅凭茶山那点可怜的收成,根本无法养活自己。一天也不想在农村多呆,见到有离开的机会就赶紧抓住。第三是渴望走出大山,去远方看看。尽管一开始就知道当兵要远赴西藏,仍然没有退缩。想法很简单,好男儿志在四方,哪怕冰雪严寒高原缺氧也不在乎,走得越远越好。
两名接兵干部来自空军驻西藏某部,一个是后勤部政治协理员刘兴国,四川广元人;一个是通信队无线电台台长谢宗培,重庆人。他俩听说我刚参加完高考就应征,一致欢迎,省略了家访政审环节,很快发给我入伍通知书,起运当天还口头封了我个新兵排“副排长”,协助他俩做一些管理沟通工作。
场景闪回拉萨。手里拿着那张通知书发愣,内心的失落和遗憾难以言表。躺在床上,望着天花板,想了好多。对比眼前艰苦紧张的环境,想象一下大学校园的美好浪漫生活,心里有些难受。
下一步怎么办,是走是留?内心充满纠结。最后想,既然千里迢迢好不容易到了部队,怎么能说走就走呢?作为一名初来乍到、人生地不熟的新兵,竟然提出退伍回老家上大学?简直不可想象。闹得成还好,若是闹不成岂不适得其反?再说,西藏距贵州路途遥远,不是说话就能到的。
唯一的选择是,坦然接受现实,安下心来继续服役。
就这样,除了周围少数几个战友知道这事,领导面前没有提及。话虽如此,还是有人把我此举作为新兵连的好人好事反映了上去。领导认为我对此事的处理“有觉悟”。其实,这不过是无奈的选择,跟觉悟不觉悟扯不上,内心的苦楚只有自己知道。
新兵训练非常艰苦。
除了内务管理、队列训练、条令条例学习、政治学系等基本课目,还要参加工程建设劳动。
最为艰苦是去拉萨东郊象多电站建设工地劳动。任务是人工开挖引水渠,每天早中晚三个时段,每个时段要挖运走5车泥沙。没有大型机械,全靠人手一把铁锹拼体力硬干。一个班分为挖沙、装沙、卸沙三组,按班时轮换。劳动强度很大,加上高原缺氧,每装完一车都气喘吁吁,收工之后几乎迈不动步,只想早点躺下。
住的是帐篷,昼夜温差很大。起床后先上工地干活再回来吃早餐,然后继续干。有几天晚饭后还加班,整整干了20来天。强烈紫外线和肆虐风沙的双重折磨,使我们的脸个个像干瘪冻裂的苹果,双手磨得不像样子。
休整没几天,又投入整修营院围墙的劳动。主要任务是用灰浆抹墙缝。每个班承包一段墙体,工具、手套及沙石水泥等统一配发,干了一周,真是对技术体力的全面磨练。
1978年6月,新兵连结束
三个月之后,新兵连解散,我被分配到部队司令部警卫排。跟通信队、汽车连、气象科、标图班等分队比,警卫排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分队,每天站岗执勤、军事训练,再就是公差勤务,哪里需要出体力就派去哪里。我抱着刻苦锻炼的态度努力去适应。每天参加执勤和训练,公差勤务等从不推辞,受领的任务都去认真完成,吃苦受累从不抱怨。两次实弹射击考核,我都得了优秀。机关官兵征文比赛,我获得一等奖,文章被誊抄在机关板报栏上。充分利用勤务操课之外的空闲时间读书看报。有天,读到解放军报转载的光明日报评论员文章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》,虽然不能完全读懂,思想还是受到触动,觉得这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。文学类图书期刊也是阅读的重要方面,那期间抄写不少古诗词。心思在远方,对身边的鸡毛蒜皮琐事就不在意了。这样一来,我得到领导战友越来越多的认可。
记得是6月27日,警卫排张排长把我找去,说是刚接上级通知,战士可以参加地方高考,“你不是拿到通知书没去报到吗?如果给你机会,敢不敢再考一回?”我一听,眼前一亮,当即表示,太愿意了!“那好,我这就把你名字报上去。”
其实,头天下午我和几个战友在首长小院劳动,有人拿着文件夹向正在和我们一起干活的杨汉文政委报告,说是接上级转发总政通知,各部队可以组织义务兵参加地方高考。
若干年后才知道,教育部1977年关于恢复高考的文件中,有一段这样的表述:“解放军干部、战士到地方院校学习,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部根据文件精神,制订具体办法。”
杨政委接过文件很快看完,一边交还文件一边说:“你们抓紧制定方案,认真组织实施。听说警卫排有名新战士收到大学录取通知没有去,这次可以让他再试试么!”
首长话音刚落,有人便指着我做了介绍:“政委,这就是您说的那位新战士,小张。”政委冲我微笑着点了点头,“哦,挺好啊!那就通知警卫排,给小张也报个名吧!”
多年后,我有机会参与空军全国人大代表会务保障工作,见到已从大军区副职领导岗位退下来的全国人大代表、空军中将杨汉文,对他说起当年让我参加高考报名的往事,向他表示由衷感谢。这时候老首长神情有些茫然,歉意地摇摇头:“你说的这事,我没什么印象。”
28日,张排长通知我,“经司令部机关党委研究,同意你参加今年的高考。从今天到考试结束,免除你的公差勤务,专心复习迎考。你可要一定考上哦,为咱警卫排争光!”
掐指一算,离考试只有22天了。
虽然“领导批准”这条在地方已经取消,但在部队仍然保留,不是谁想考就让他考的。部队所属某团汽车班有个文化基础不错的战士也想考,但他在领导眼里属于“刺儿头兵”,不仅没有让报名,还被发配到离团部很远、位于堆龙德庆县的打石队,服役期满就退伍了。
司令部机关直属分队一同被批准参加复习考试的共有7名战士,当年入伍的新兵只有我一人。当务之急是缺少复习资料。入伍离开凤冈时,除了统一配发的被装,个人物品包括书籍资料等都留下了,没有任何可供复习用的资料。我刚忙搭车进市区,在位于布达拉宫东南的拉萨市邮电局发了封加急电报,请家里尽快给我邮寄高考复习资料。
根据当年招生考试文件规定,文科要考六门课,政治、语文、数学、历史、地理、英语,其中英语分数只做参考,不计入总分。数学必考,再难的关隘也得过。毕竟有半年前考试的体验,自认为语文、政治等主要靠基础和平时积累;历史地理复习资料等寄到了再说,现在就专攻数学。正好,排长给我找来一本《青年自学丛书——代数、几何》,这下解了我燃眉之急。该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初高中代数的内容,有原理有公式有例题,每个章节和单元后面都有习题,书尾有答案供查验对错。
于是,我翻着该书,一节一章地消化,在弄清原理看懂例题的基础上,认真做好每一道习题。那20多天,就像打了鸡血,精神特别亢奋,每天睡4个小时而毫不困乏。数学补习还得到司令部气象科范科长的帮助。他是文革前解放军第三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的,数学基础很扎实,总能化繁为简,让人抓住要领。他为我们几个战士考生辅导过两次,还为我们拍了一张合影,成为珍贵的史料。
考试前10天左右,总算收到妈妈航空邮寄的政治、史地复习资料,我赶紧如饥似渴地读。好在过去有一定的基础,那本复习资料起到画龙点睛、提纲挈领的作用,一点就通,过目难忘。从临场表现看,资料到得虽晚但管了大用。
填报志愿的时候,部队政治部干部科的同志把“普通院校”栏划了一个叉,只让填报重点院校五个志愿,这无疑增加了成功的难度。根据能看到的招生宣传资料,依序填报了四川大学经济系(想报中文系,但只有经济系在西藏招生)、上海师范大学(1980年恢复“华东师范大学”校名)政治教育系、武汉大学汉语言文学系、中央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系、北京大学图书管理系。
之所以把川大列为第一志愿,是觉得成都离老家近,来去方便。
第二志愿填上海师大是因为对上海一直很向往,能去上海读书是最大心愿,没有在意它是师范类院校。管它成不成,就这么着吧,反正得把五个志愿栏凑满。
部队考生体检就在自己的卫生队进行。内科检查时,医生听我心脏,说是有心率不齐。老队长接过听诊器听了听,没说话。收起听筒,对我说,这样,你出去绕操场慢跑三圈,回来咱们再听。
等我三圈跑完,喘息未定回去时,一同体检的人早散了。歇息片刻,老队长再次给我听:“这下好了!我就说么,小伙子这么年轻,怎么会心率不齐?可能最近劳累,出去跑跑不就齐了,没什么大不了的!”说完,拿起笔迅速签了字。老队长低语:“不要因为这个把你耽误了。”很久以后,回忆品味这个场景,才领悟老队长的良苦用心。
考试前夕,部队把驻拉萨各单位的考生统一安排到招待所食宿。进出往返由部队的大巴车接送。政治部干部科一位姓陈的副科长全程带队。
看考场那天,我们一行来到位于拉萨市城关区林廊东路的“拉萨一中”,查找各自的考场教室和考位。室外张贴着在藏招生高校的各式海报。上海师大的海报格外醒目:校园布局严整大气,河水涟漪其间,花木繁茂,像座大花园。心想,要是真能去那儿生活学习该多好啊!
临考前夜,很多人睡不着,去屋外路灯下看书。我却很平静,很早就上床入睡,一觉到天亮。
7月20日开考的早晨,行进的车上很安静,气氛略显紧张。返回时就热闹了,大家叽叽喳喳说个不停,让人想起一个伞兵的段子:“跳伞前夜梦多,上天之前尿多,落地之后话多。”
跟前次考试比,我没那么紧张。一门门考下来,既没有意外沮丧,也没有意外惊喜,都比较中规中矩,正常发挥。
语文试卷除了字词句等基础知识,没有通常的命题作文,而是一篇条件作文——缩写新华社发表的华国锋主席讲话“思想要解放一点,胆子要大一点,步子要快一点”。我按照试题提示,试着做了一遍,没什么特别兴奋的亮点。
地理考试中有一道25分的大题被我抓住了。大意是,“有个人冬至那天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发,走了三个月,到达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,接着又走了三个月,到达美国首都华盛顿。问,他到达华盛顿是什么季节,为什么?”
这道题涵盖地球四季的由来、南北半球气候颠倒的原因、24节气的含义等知识点。
看到这道题,脑子里立即反应出《地理知识》杂志上读过的一篇介绍智利的文章。智利因为地处南半球,它的四季跟北半球正好相反。而阿根廷不就在智利边上吗,道理肯定是一样的。
于是,很顺利地答完这道题。
最后一门考完,交卷退场时,监考老师低声说:“观察几天,你一直很稳定,应当没问题。预祝你成功,尽快听到好消息!”我赶忙谢过告辞。
考完试回到排里,执勤,训练,公差,一切如旧,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。
1978年7月,考完试回到哨位
不久,张排长调往军务科任参谋,新任排长姓王。八一建军节是部队的大节,又是放电影又是会餐,还给每人发放压缩干粮、水果罐头等,营区一片喜气洋洋。独自踯躅在营区小路上,仰望星空,心潮起伏,抚今追昔,思绪万千。
大约是8月底,分数下来了。按百分制计分的五门科目,我总分为337分,平均成绩在及格线以上。最高分是地理,得了93分,只差7分就是满分了。看到这个成绩,感到自己大概率可以出藏读书了,立即写信向父母报告。
9月25日,午餐后回到警卫排,刚端起水杯准备喝,只听屋外有人喊我名字,出去一看,原来是政治部干部科的杨干事。他见我便大声道:“下午上班后去干部科拿录取通知书吧!”战友们闻讯凑上前:“他考上哪里了?”“不记得了,反正去了就知道了。”大家围过来道喜,我激动得不知说啥才好。
走进干部科办公室,只见桌上摊着一堆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信封,信封上不同学校的落款。赶紧挨个找,终于发现印有舒同体“上海师范大学”字样的信封上写着我的名字。
打开里面,除了录取通知书外,还有一份“新生报到须知”、几张行李标签卡。第一志愿没录取,而被第二志愿录取,是因为师范类院校优先提档。
手捧通知书,简单的几行字,读了一遍又一遍。这下可是第一时间收到的,千真万确了!
1977、1978年,那真是一个充满机会与希望的年代,哪怕身处遥远的边疆、艰苦的军营,阳光雨露也洒向了我,使我有幸两次成为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受益者。
1978年7月初,司令部机关报考的五名战士,难忘一起拼搏
第二次高考比第一次考得好,不仅使我一度失去的上大学机会这么快被找补回来,还使我获得去上海上全国重点大学的机会。更重要的是,这次被录取意味着我因误判所遭遇的挫折得到拯救复活。坏事变成好事是意外之喜,而好事不是理所应当必然降临的。
如果我在第一次接到录取通知书后被失望情绪所击倒,陷于消极苦闷而不能自拔,势必成为部队思想工作的“重点人”,众人眼中的“刺儿头”。那样的话,第二次高考机会就不可能降临到我头上。
如果那天不是碰巧去首长小院劳动,在第一时间被首长点到;如果遇到的不是一位豁达开明、关心爱护部属的首长,破例让我这个入伍才几个月的新兵报名的事就不会发生。
如果警卫排的政治生态比较险恶,老兵使坏,排长刁难,他们可以随便找个理由把我的事搅黄。
如果卫生队老队长不是心存善念、经验老道,让我体检顺利通过,后面的一切都无从说起。这若干的“如果”集中说明,那个风清气正的年代,那个好人辈出的环境被我赶上了。
对于命运的偏爱与眷顾,我始终心怀感恩之情。
接下来,首先是按规定办理相关离队手续。从干部科出来,手持“准许办理离队手续”格式通知单和高考录取通知书,去司令部军务科开具“军人通行证”,去管理科开具“供给关系介绍信”,到校后就凭它接供,按月领取战士津贴和伙食费。开了被装证,是在校期间领换军服被褥蚊帐凉席的依据。还开了团员组织关系介绍信,领取了150元路费;那个低物价年代,150元可是一笔大数。
接着是解决怎么出藏的问题。干部科的同志介绍,自治区教育厅有专门车辆送考上内地院校的新生出藏,如果需要先去他们那儿报到,由他们统一安排。当时,战士进出西藏不能搭乘民航,而军航短期内没消息,只剩下去教育厅报到这个选项。
第二天(26日)一早,部队派车把我送到自治区教育厅,很快接洽上了。教育厅的同志让我27日下午去自治区第三招待所办理行李托运,28日乘大巴离藏。我抓紧准备。
27日下午赶到自治区三所。正当我办完托运,准备离开的时候,有一位负责人模样的同志把我叫住,很客气地对我说:“是这样,这批出藏的同学比较多。考虑到出藏路途遥远,为了保证各位新生的安全,我们把人跟行李分开,安排了两辆大巴,只装人和他们随身物品,托运的行李装在那辆解放牌卡车上随行。这样就需要一位负责押运的同志。今天正好见到您这位新生中唯一的军人,就请您来担负这个任务,坐驾驶室右座。如果您愿意,咱们就过去跟师傅见个面,沟通一下,您看行吗?”我一听,马上答应:“当然可以,没问题,请放心吧!”“那就太感谢了!”说完,他把我领到卡车司机面前作了介绍,商定第二天上车的时间地点等。
回到部队,赶紧向王排长报告。王排长听说我第二天就要出发,马上表示:“晚饭后给你开个欢送会,但是时间不能太长,因为晚上礼堂放电影,我们要安排礼堂警卫力量。你也知道,今天机关正组织观看苏联大型影片《解放》,一共八部,白天放了四部,晚上接着放。无论如何,欢送会是一定要开的,就简单意思意思吧。”欢送会上,大家说了很多祝贺、勉励的话;排长代表大家送给我一本笔记簿作留念,让我心里暖暖的。
28日晨,天放大亮,太阳还没升起。除了几声鸟叫,四下寂静无声,战友们还在沉睡。我收拾好随身行装,轻轻推门离开警卫排。四川邛崃籍战友杨志林赶紧跟出来,把我送到营区大门,正好是同批进藏的战友龚仁强值岗。跟他俩握手告别后,转身朝上车地点赶去。
没走几步,一辆大巴车在我身边停下,车上首长招呼我:“是小张吧?你是今天出藏吗?”我一看,是政治部王主任,赶忙应道“是的,首长!”“那正好,我们去西藏军区开会,顺路可以捎你一段,上车吧!”
在车上,王主任跟我聊:“听说你去年考过,录取了没去是吧?”“是的”“你看,还是有基础,再考又考上了,祝贺你!到了学校要珍惜光阴,好好学习,将来贡献部队!”
行李车与两辆满载出藏新生的老式大巴组成车队同时出发。司机姓郭,四十多岁,陕西人,长年奔跑于青藏线,经验很丰富。他不愿意跟在大巴后面慢慢爬,独自往前开,提前赶到食宿地等候。
上路第一天,他默默开车,很少说话。郭师傅1968年入伍当了汽车兵,后来退伍进了拉萨汽运公司。说起过去当兵的生活,他就来了兴致。第二天、第三天,咱俩的话渐渐多了起来。咱俩有一搭没一搭随意聊,听他讲青藏线上的奇闻趣事,漫长路途开始变得有滋有味起来。
每到一处食宿地,我们都要围着车辆转转,仔细观察行李摆放捆扎情况,生怕有闪失。由于长年遭受风沙冰雪侵蚀,不少路段是“搓衣板路”,颠得厉害。
9月30日,过了五道梁不久,汽车左后桥架有片钢板发生断裂,好在不是最吃劲那块,否则很可能发生连锁断裂,那样的话车就不能走了。郭师傅倒是很镇定,他和我一起把行李摆放做了局部调整,行驶中控制车速,遇到路况不好的地方,能绕就绕,不能绕就尽量慢行。行驶一段,停下来观察一下。走走停停,远远落在同行的两辆大巴车后边。
入夜,车过纳赤台,只见正面远方有一处亮点,渐渐地,亮点越来越大,变为灯海,格尔木到了。
10月1日上午,郭师傅送车去修理,我顺便在格尔木街头转了转。街面跟半年多前第一次路过时比较,显著的变化是绿树成荫,热闹不少。正值国庆,到处披红挂绿,洋溢着喜庆气氛。
晚饭后,车队继续上路,沿着察尔汗盐桥向北前行。汽车换过钢板就敢大胆跑了。路的两边是晶莹剔透的盐湖,瑰丽的景色美不胜收。郭师傅说:“现在路况好,视线好,可以往前赶赶,要是遇到雨天和冰雪就麻烦了,这盐桥滑得没法走。”
这天夜宿大柴旦。
10月2日晨,车加满油,往祁连山当金山口进发。翻过当金山口之后,向着花海子直奔而下。随着海拔降低,气压表指针不断顺指,高原上只能指到4、5,如今可以指到7、8甚至9了。人的呼吸变得畅快起来。
穿过沙漠便是一片很大的绿洲,先是低矮连片的灌木,渐渐进入白杨树耸立的林荫大道。不久就进入了敦煌县城。
县城不大,没有楼房,但人气颇旺,具有鲜明的西部风情。时隔半年,第一次吃到不用高压锅煮的饭,好香啊!郭师傅买了一个沙瓤西瓜切开,那口感那味道,香甜可口难以概括。
吃完瓜,汽车朝着西北方向疾驰,大漠落日,浩瀚辉煌。车窗外不时掠过一座座高矮大小不一的土堆子,郭师傅说那是古长城烽火燧遗存。目睹古迹,遥想先人打通西域,拓土戌边之伟业,仿佛进入时光隧道。
夜里10点来钟,达到兰新线上的甘肃柳园站,再往西一步就是新疆了。我们把车上的行李卸下来,一一分发完毕。郭师傅帮我办完购票托运手续,然后握手告别。
回西藏工作后,曾经去车队找过他,得知他已调回内地了。
3日凌晨,我登上乌鲁木齐至上海的直快列车,顺利补上了硬卧车票。整理铺位时,有人跟我打招呼。一看,原来是一号大巴车的车长。他自我介绍姓杨,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。模样老练沉稳,一看就是一位阅历丰富的人。
我们坐在过道窗边对聊,很是投缘。他是河南洛阳人,1968年的高中“老三届”。文革中为了躲避对立造反组织追杀,扒车搭车一路逃到拉萨。在拉萨汽修厂工作。从普通工人干起,成长为技术人员。他已结婚,妻子是师傅的女儿,师傅一家是上海人,因而对我能去上海读大学增加了几分赞赏。
列车沿河西走廊走走停停,我们的交谈却一直持续。他见识很广,说起西藏的地理、历史、宗教人文等,一套一套的,相当于给我做了启蒙。聊起西藏文革期间的派性斗争,更有如临现场的真实感。他知道内地正在发生的许多新鲜事,对引起轰动的文坛新人新作也很了解,详细介绍了《班主任》等作品的主要内容。
跟他聊天,就像听一位博学大师上课,信息量超大超密集,让我大开眼界。强烈感到,春潮正在涌动,时代正在巨变。杨兄没在西安下车,而是直奔洛阳,说要先去看望父母。
4日中午前后,我们在洛阳站台话别,从此再无联系,但这次邂逅实在是终生难忘。
列车继续行进在陇海线。车窗外,田野广阔,城市密集。5日,由豫东而鲁南、苏北,过长江,入江南,车厢广播响起弹词开篇、江南丝竹,吴越晚风徐徐拂面。
入夜,列车到达上海北站。出站后巧遇两位同校新生学友,于是结伴打车前往。高楼鳞次栉比,街头光影变幻,行进其间恍如梦境。进入师大校园已是夜里10多钟。有人引路,把我们安排在师大一村教师工会招待所暂时住宿。
6日晨,被淅淅沥沥的雨声吵醒。品着湿润的空气,望着窗外翠绿的树影,听着林间鸟鸣,欢欣之情油然而生。起床洗漱毕,打算先找地方吃早餐,然后去办理入学注册手续。
经人指引,沿着林荫道出校门,马路对过有家小吃店。推门进去,干净整洁,环境雅致,顾客不少,居民学生兼而有之。浏览价目表:阳春面(标粉)二两8分;阳春面(富强粉)二两10分;菜汤面二两14分;大馄饨一两15分;小馄饨一两10分;咸豆浆一碗4分;甜豆浆一碗5分;油条一只8分(粮票半两)……吃完阳春面,又要了碗小馄饨。用勺子舀起一个,轻轻吹吹,送入口中,嗯,味道很好。
1978年10月,初到上海
1980年11月班级合影,二排左四为我
谨以此文致敬我国恢复高考制度45周年,1977、1978级大学生毕业40周年。
2022年6月9日,于北京
文图由作者许可本号分享
给老编续杯咖啡
请摁下打赏二维码吧
卌年:
恢复高考记忆
陈侃章:"跨六奔八"的77、78级
1977年高考试卷"蹿红",
网友感叹我也能上清华北大
1977年北京全真试卷,
你能得多少分
李辉:晒晒我的高考试卷
陈平原:再写不出比高考作文
更有影响的文章了
王为崧:有贵人相助也有人使绊
李杜:一张小饭桌送走四个大学生
张小雪:小学毕业生圆了大学梦
陈建功:大潮涌入未名湖
犹在隆隆回响
毕无非:刻骨铭心的冬季高考
王荣发:从红旗河到丽娃河
李希跃:我们家有六个77级
周维平:我从草原来
侯建中:命运魔术把车工变为法官
谢思敏:睡在李克强上铺的兄弟
杜欣欣:我差点失去信心中途弃考
林侃:求学之路跌宕起伏梦碎梦圆
高宽众:我考上了政法界“黄埔一期”
侯建刚: 歌乐山下的"西政78级神话"
周大伟: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
夏玉和:走进心目中的大学
张晓岚:那年我差点没通过政审关
孟国治:从打入另册到跃过龙门
詹国枢:高考改变我们全家的命运
翁大毛:难忘我的高考岁月
舒修:复旦新闻系墙报“前哨”
冯印谱:黑五类子女的大学梦
魏达志:艰辛的求学之路
袁晞:1978年那个炎热的夏日
邓天雄:我的高考一波三折
汪瀰的故事:坎坷求学路
蒋蓉:啼笑皆俱的高考往事
梁志全:火车旅行让我茅塞顿开
吴畏:我的高考,1978
王治平:我的大学时代
李秋零:机会来了就要抓住
北大教授牛军口述当年高考经历
骆小元追忆上大学:
生命复苏心灵飞扬
庞松:我们共同经历的年代
周振华:拼搏三年走进心中圣殿
曹放:感恩时代的幸运
于泽俊:同学被父母逼迫退学了
段英贤:保存40年的一张准考证
周林林:老师押中了作文题
赵凡:那年16岁我跳级参加高考
陈海贤:17岁那个炎热的夏天
张效雄:兄妹三人同赴考场
不想与您失联
请关注备用号
余轩编辑、子夜审校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{{{title}}}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